1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玉米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幼嫩的叶肉被初孵幼虫取食后只留表皮;玉米心叶期,3~4龄幼虫以叶肉和未展开的心叶为食,使叶片不能抽穗,叶片上有不规则透明薄膜窗孔或洞孔;孕穗期,未抽出的雄穗是其主要危害部位,雄穗抽出后,幼虫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上的茎秆。雌穗膨大时,花丝是其主要的危害部位,影响雌穗发育及籽粒灌浆,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1-3].如果防控不力,以前的防治措施会给玉米产量带来极大损失,一般减产60%以上。鲜食甜、糯玉米更加容易遭受玉米螟的侵害。
2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玉米螟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主要越冬场所为玉米的秸秆、穗轴和根茬,次年春季化蛹、羽化。化蛹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中下旬为其化蛹盛期,末期在6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卵为5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为第2代卵和成虫以及第1代成虫,越冬则在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后的成虫不仅有趋光性,而且飞翔力强,白天在作物及杂草间隐藏,傍晚飞翔,夜间交配,卵多产于交配后1~2 d,产卵10~20块,每块卵30~40粒,卵期3~5 d,卵壳被初孵幼虫取食,低龄幼虫偏向植株幼嫩部分危害,高龄幼虫则喜钻蛀危害。
3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依据《玉米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调查越冬基数、各代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田间卵量及孵化进度,确定采取各项防治技术措施的防治适期。在此基础上,选择当地玉米主要品种,不同长势、播期、栽培条件等代表性的田块,开展田间普查,采取绿色无公害防治措施,以提高食用安全性。
3.1农业防治
通过秸秆还田、用作饲料、燃料、封垛等方式,在越冬幼虫化蛹前,处理主要越冬寄主作物,以减轻1代玉米螟的危害,降低虫源基数,5月20日前务必将这些寄主处理完毕。
3.2物理防治
从玉米螟羽化始期开始,在具备通电条件的村屯四周每间隔100 m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以诱杀成虫,时间从6月5日至7月5日,天黑开灯,天亮关灯,及时清理接虫袋。雷雨天不要开灯,接通电源后不能触摸高压电网。
3.3生物防治
3.3.1白僵菌封垛。玉米螟化蛹前15~20 d开始封垛,具体时间应根据当地测报结果,万全县一般在5月上旬。有2种封垛方法,即喷液法和喷粉法。喷液法:每1 m3玉米秸秆用含孢子300亿个/g的白僵菌7 g,加水0.5 kg,每1 m3设置1个喷液点;喷粉法:改对水为对滑石粉0.25 kg,用机动喷粉器均匀喷在垛内或直至垛面飞出菌粉为止。为了保证孢子萌发,确保防效,应要求一定的湿度。此外,应掌握幼虫从秸秆中出来取水的关键时期进行封垛。
3.3.2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第1次放蜂时间为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推10 d,一般在6月20-26日,第2次放蜂与第1次放蜂间隔5~7 d,2次放蜂量共22.5万头/hm2,放蜂点数30点/hm2.方法是将撕好的蜂卡用针线缝在距基部1/3处的玉米中部的叶片背面。注意:放蜂时风速、气温要适宜,如遇雷雨大风或连日大雨天气,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即用颗粒剂防治。
3.3.3生物药剂灌心叶。Bt颗粒剂:选用Bt乳剂2.25 L/hm2对适量水,玉米的栽培技术与细河砂22.5~30.0 kg/hm2混拌均匀,晾干后灌心叶;白僵菌颗粒剂:用含孢子300亿个/g的白僵菌525 g/hm2对细砂22.5 kg/hm2,混拌均匀灌心叶。以上2种生物药剂随拌随用,于玉米心叶中期末至末期初撒入心叶内。
3.4化学防治
选用毒死蜱·氯菊颗粒剂5.25~7.50 kg/hm2,或选用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 kg/hm2对细沙375 kg/hm2拌成颗粒进行防治,均可取得良好防效。注意:不要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段进行化学药剂喷雾,做好自我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