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喜欢吃辣,尤以邵阳人为最。餐桌上,炒菜、蒸菜、炖菜、腌菜,几乎每道菜都离不开辣椒,无辣不欢,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者王力说:“辣椒之动人,在辣,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
邵阳人吃辣,吃出了血性率真、重信重义,吃出了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吃出了辣的真味。
蔡锷原名艮寅,后改名蔡锷,取其锋芒锐利之意。当年反帝倒袁,护法护国,蔡锷可称第一功臣。带兵北上入川,以区区三千人,打退十万袁兵,一曲《知音》令天下人荡气回肠。蔡锷之血性,能让任何人张口结舌。陈独秀专门找到蔡锷,将他写进《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毛泽东早年写《湘江评论•发刊词》说:“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毛泽东之前,湖南人唯一说到做到,大约只有蔡锷。
“江浙人出钱,广东人喊口号,湖南人流血”,也就从这代人开始。魏源睁眼看世界,陈天华敲响警世钟。158年前,魏源编订完成《海国图志》,极力呼喊国人打破封闭,“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也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903年,中国主权沦丧之际,陈天华破手血书,寄示全省各学堂,“日作书报以警世”。1905年12月7日,他留下万余字《绝命书》,以死报国,激励众人雪国耻、驱外族。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的时代,邵阳人当仁不让。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数百年后,在经济发展大潮中,邵阳人继往开来,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开放的心态,更务实的作风,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改革开放初期,邵阳人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邵东市场,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
如今,邵阳人在全世界赫赫有名。为了打拼,为了创业,邵阳人很早走出国门,足迹遍布东南亚和世界各地,“邵阳人”几乎成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代名词。
可见,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已经融入血脉,深深篆刻到邵阳人的骨子里。
邵阳人自有温情的一面。但他“含情”,却并不“脉脉”,直来直去是大美之处。邵阳方言简短有力,追求以最简单的音节表达意思;邵阳人热情直爽,没有太多花花肠子。
请客吃饭,不求雅致,但求吃好喝好,邵阳人才觉得对得住你,没有亏欠;邀人小酌,必觥筹交错,酒酣耳熟,这才叫痛快淋漓。于是,北至中俄边境、东至浦江之滨、南至天涯海角、西至雪域高原,“野蛮”的邵阳人凭借简单、热情和义气,朋友遍及天下。邵阳人的温情,竟也如此爽朗。
如果,你没有尝过红艳艳的剁辣椒,如果,你没有吃过翠生生的辣椒炒肉,那可千万别说你去过邵阳,会被人笑话的。
编辑: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