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仔猪腹泻致病机理
由于受病原微生物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作用,仔猪的肠道内环境发生紊乱,从而利于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时产生释放毒素和有害气体,导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绒毛萎缩,从而使肠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消化机能发生紊乱;许多在小肠中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糜进入大肠,使大肠以微生物发酵形式产生许多有害酸,进而提高了大肠内的渗透压,导致许多水渗入大肠最终引起腹泻,这样体内的营养物质、电解质、体液等也随之严重丢失,对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导致猪只死亡[2].
2致病因素
2.1环境应激因素
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加上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的调节功能较差,如换料、断奶、仔猪生活环境改变、温度湿度急剧变化、饲喂管理不善等饲养管理不利因素诱发应激反应,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故条件致病菌会乘机大量繁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会逐渐占据优势,导致胃肠道内菌群失衡,从而诱发仔猪腹泻病。
2.2养猪场环境因素
集约化养猪生产不但导致猪舍内外空气中微生物和尘埃含量的急剧增加,直接影响猪体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而且也导致传染性、条件性感染疾病的蔓延和环境的生物污染。有研究表明,猪舍空气中含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需氧芽孢形成菌、大肠杆菌、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需氧菌总数为31~562个/m3,高含量的选择性致病菌可以借助于多种因素引起敏感动物体的传染性条件致病,只要仔猪抵抗力差,就很容易感染选择性致病菌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2.3传染性病原因素
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球虫等是仔猪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因此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都可引起该病。笔者近年来对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原的统计数据表明,球虫、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产气荚膜梭菌、轮状病毒、其他病原菌分别占32%、21%、20%、11%、10%、6%,其中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但临床常表现为同一病料所分离鉴定出来的病原不止一种,多为混合感染。各种仔猪腹泻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和诊断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2.4饲料性因素
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因此仔猪饲料中植物蛋白所占的比例过高、脂肪含量过高很容易引起断奶仔猪发生腹泻;饲料中缺乏烟酸、维生素B12和微量元素(硒、铁、锌)也会导致仔猪腹泻,如缺铁或缺铜会引起仔猪贫血,结果使机体对大肠杆菌敏感,进而引起并发性腹泻[3];由于仔猪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差,过高的纤维素不但影响其对饲料的消化率,而且会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而引发腹泻。
3综合防治技术
3.1预防措施
3.1.1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和病猪隔离工作。对于仔猪腹泻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空舍后,先对猪舍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再引进猪只。首先彻底打扫猪舍,并用水将其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1%~2%烧碱溶液,四周环境消毒可以选择10%~20%的生石灰乳,带猪消毒时如果是1~2月龄的仔猪则要坚持每周进行1次。在日常管理中要勤观察猪只,做到“三看”,即看其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粪便颜色和外形,以便及时发现病猪,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根据具体的发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防控,以降低死亡率,确保病原微生物不会发生扩散蔓延[4].
3.1.2加强饲养管理。为了产出身体强壮、抵抗力强的仔猪,在怀孕母猪后期,即临产前30~40 d,应增加其采食量。在母猪产前6周内,结合免疫进行驱虫。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可以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仔猪吃初乳是产后预防腹泻关键的一步。仔猪出生后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母猪乳房,让所有仔猪尽量吃到充足的初乳。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保持猪舍干燥。为了预防仔猪发生胃肠道疾病,促进其生长发育,应为其提供适口性强、易消化的全价饲料,并配合0.05%的土霉素钙盐进行饲喂[5];同时保证饮水充足、清洁,可在其中添加0.6%的漂白粉。断奶前3 d做好母猪的减料工作。
3.1.3科学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力。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在母猪产前6周内,根据本地流行病发生情况科学合理地接种疫苗,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怀孕母猪产前30 d及15 d各接种1次;母猪产前45 d及15 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2 mL/头。一般在仔猪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 mL/头;仔猪出生后25日龄口服副伤寒菌苗。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合理调整免疫计划。及时补充铁和硒等微量元素,母猪可以在产前1周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用量为10 mL/头,仔猪在3日龄内注射含硒的铁剂,用量为1 mL/头。仔猪断奶前后3 d,可以在其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类、抗生素类或益生素类药物,以提高其免疫力。
3.2治疗措施
3.2.1补液。仔猪发生腹泻时,水盐代谢失调,机体大量失水,必须进行补液,以补充能量,改善血液循环。一是静脉注射。可以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0~500 mL、庆大霉素16万U、维生素C 1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1 d注射2次,连续注射3~5 d.二是腹腔注射。仔猪腹泻严重脱水时,可以做腹腔注射,疗效特佳。用5%葡萄糖150 mL、5%碳酸氢钠30 mL、青霉素80万U、维生素C 10 mL,1 d注射1次,连用3 d.三是当仔猪大面积发病时,可在饮水中添加畜禽口服补液盐(每1 000 mL水中添加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小苏打2.5 g、氯化钾1.5 g),自由饮服,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和供给营养的作用。
3.2.2抗生素治疗。治疗细菌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措施。由于部分细菌血清型比较多,再考虑抗药性菌株的产生,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谨慎,为筛选出特效的抗生素,首先要选做药敏试验。一旦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切忌随意中断疗程,以免产生新的耐药菌株。猪痢疾可选用泰妙灵、痢菌净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氟硅诺酮、土霉素等口服治疗[6];暴发梭菌感染时,可对出生后仔猪注射抗毒素被动免疫,同时及时口服氨苄青霉素等进行预防;对因球虫病引起的腹泻,可以用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拌料,连用7~10 d.对于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病原引起的病毒性腹泻,可用壮观霉素、庆大霉素、阿普拉霉素、新霉素、氟哌酸等药物口服进行治疗,以预防继发感染,但对病猪要控制饲喂量,以减轻胃肠功能的负担,促进其身体恢复。
3.2.3理肠健胃。一是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可在饲料中添加促菌生、乳酶生等微生态制剂,并加入少量腐植酸钠,涩肠收敛,改善肠道微环境,可收到良好效果。切记该类药不可与抗生素合用。二是恢复期使用人工盐、硫酸镁、大黄苏打片健胃药物,按量投于水中或拌入料中,日服2次,可增进猪只食欲,促进其消化吸收。
4体会
由于环境因素、应激因素、饲料性因素和病原性因素等诸多因素可引起仔猪的腹泻,因此在防治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卫生消毒工作,提供科学、合理、完善的营养,增强仔猪免疫能力,才能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腹泻只是一种临床症状,很多原因均可引起,临床实践中要搞好鉴别诊断,分清病因,对症施治,方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