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特别温馨,你们是解‘疙瘩’高手,遇到矛盾,找你们就对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帮我维护了权益。”2月28日,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动雷村村民陈某元握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久久不愿松开。
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常住人口五万余人,社情复杂,矛盾主体趋向多元化、群体化,此次司法工作人员们三入现场,采取面对面、背对背等多元调解法成功调解陈某元、陈某玉发生土地占用的责权纠纷,只是他们参与人民调解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解忧排难,他们开出了“三不过”“三字决”良方。
受理纠纷“不过夜”,念好“勤”字决
日常遇上疑难“疙瘩”,司法所工作人员理清来龙去脉、厘清历史根源、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脚、耐心细致坐得住、双方理由听得进、法律道理说得出、事件纠纷摆得平,被大家称为“金牌调解员”。他们说,“勤”字当先是让受理纠纷“不过夜”的秘诀。
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人民调解工作多半是处理麻沙事、棘手事,为迅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他们总会提前走一步,从根源上防患于未然。为守护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司法所工作人员碰到矛盾纷纠,从不推诿,总是第一时间受理,出面化解,多方走访调查,想尽一切办法安抚当事人情绪,稳控局势,做到介入及时、化解抢时,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
处理纠纷“不过火”,念好“磨”字决
一个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顺利的需要一两天,不顺利的需要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在纠纷调解工作中,有时碰到一个纠纷连续一周当事双方都不能达成调解协议,强势的一方仗势欺人,弱势的一方鱼死网破,双方剑拨努张。
为不让矛盾升级,把控好处理矛盾的“火候”,他们总是不怕磨破嘴、不怕刁蛮茬,及时亮出司法利剑,敲山震虎,让现场气氛降温,并继续念好“磨”字决,跟当事双方摆政策、讲法理,直到调处成功,让当事人能心平气和地握手言和。
调解纠纷“不过线”,念好“法”字决
在处理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中,个别当事人及群体容易借助问题产生违法行为。对那些受历史因素、家族观念影响、受多种不同意见相互左右的纠纷,他们尽量通过协调协商解决,并且只依据两个条件下结论,一是事实,二是法律,不参考任何别的方面因素,确保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不越法律的“红线”。
他们在进行调解之前,做到调查走访详尽,掌握事情真相,了解当事双方的真实想法,找准工作突破口,找到双方基本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而当一个纠纷调处陷入死局后,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讲究方式方法,不一味蛮干,念好“法”字决,维护矛盾双方权益不受侵害。(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人民政府 杨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