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出现特殊灾害性天气或大的病虫危害,晚稻丰收不成问题。”8月24日,邵阳县下花桥镇徐阴村种粮大户李培成与前来指导晚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镇领导与技术员交流时,看着绿油油的满垄晚稻田喜不自禁。与李配成一样,该镇今年新增加的30多名种粮大户都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与各个部门的“厚爱一层、高看一眼”,安全生产有全程保障。
下花桥镇现有水田2.7万余亩,农村居民5.2万余人,粮食产业发展在遭遇普遍性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农村劳力大量外出、耕地时有抛荒现象发生的尴尬。2012年,邵阳县委、县政府把粮食生产、特别是双季稻生产提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下花桥镇党委、政府感受到了强大的工作压力,而要发展粮食生产,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资源,把分散到千家万户、无人管理的抛荒田找出来、归拢来、用起来,实现消荒工作与粮食生产工作的两不误与共促进成为考验下花桥镇党委、政府服务农业、发展经济能力的一道现实的坎,“实现耕地零抛荒,推进‘改单扩双’,关键是要摸清底子,重点是要找出能人,基础是要用活政策。”镇党委书记赵叶飞在该镇经济工作会议上目标明确、态度坚决,全镇上下迅速掀起一股超强的消荒风潮与双季稻生产热潮。正月十五刚过,全镇40多名驻村干部就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田间村头,他们逐户摸底、造册登计,对有举家外出、弃耕倾向的农户前期介入,按照使用权不变、生产权流通原则,找准切入点,作通思想,把弃耕地临时转到村委会帐面,经过多方牵线搭桥,王强、彭军强等27名敢于创业的青年农民成为消荒工作的排头兵,粮食生产的先行者。而在徐家桥、黄土坝、周家等村刚刚竣工的500多亩农田改造区,村支两委通过招标方式,将500多亩改造峻工的良田一次性捆绑外包,王强与李配成两人成了中标者。
粮食发展有了新生力量,抚上马还要送一程。下花桥镇集成政策优势与技术信息支撑,把服务贯穿双季稻生产全程。李配成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借力国家“购买农机补贴”与农村贷款优惠政策,筹集资金80万元,购置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四轮车2台,植保机械设备4台套,以及稻谷收割烘干机和烘干房设备,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而在物资配套上,该镇的种粮大户是第一批享受“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应用成果的,种粮大户周四平说,“今年通过统一供应种子、统一翻耕秧田、统一集中育秧、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的服务,政府为我们这些种粮大户亩平投入达到170多元。” 在技术对接上,黎玉良颇有感触,从早、晚稻品种的搭配、新品种的选用,到新农药的推广、防治时间的确定,农业站都有专人对接服务,“我家田里安装的诱蛾灯装置及性诱蛾盆就是好,一个晚上可以杀死百把个虫子。”今年他承包的160多亩地,比别人少用药至少一次以上,节省生产成本5000多元。
邵阳县农业局 颜志武
编辑:001